分期分批,夯实基础,重点建设,全面覆盖,坚持不懈地把课程建设抓到底

——学校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5日 发布部门:教务处 来源: 教务处 字体大小:

       9月24日(星期四)上午,胡社军校长在新行政楼8楼815会议室主持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副校长谭海鸥、张世梅,教学科研部部长贺浪萍,人事财务部部长黄静霞,督导室主任高虹亮,教务处副处长朱亚峰、陈英征、魏东婷,各二级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系(教研室、部)主任等四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谭海鸥副校长从我校目前开设课程的基本情况、我校目前课程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课程建设的内涵、下阶段建设思路、主要措施等六大方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相关事宜。在课程开设方面,我校学生(含专插本专业)共开设课程1370门,其中必修课624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455门,实践必修课169门)、选修课746门(不含公共选修课)。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现有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2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一流)课程、104门校级优质课程(含5门校级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项目)、分16批次验收504门校级合格课程。

       谭副校长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目标及规划、激励及约束机制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校课程建设工作上的不足。紧接着,谭副校长从教学团队、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课程建设的内涵;同时,他通报了学校对课程建设思路:学校将在现在基础上按照10%左右“一流课程”、30%左右“优质课程”和100%左右“合格课程”3个层次布局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分期分批加以建设及验收。学校将重点建设量大面广、对学生学习较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

       朱亚峰副处长详细讲解了我校“合格课程”“优质课程”“一流课程”等3大类课程指标评估体系讨论稿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六大文件精神和对多所兄弟院校地调研结果制定出来的。我们将根据学校“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课程建设原则,有重点地分批分期开展课程建设。本次提交的评估体系讨论稿将课程建设指标分解为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22个评审点、39项具体内容。

       在胡社军校长的主持下,与会人员对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献策献计,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思修与概论教研室文妙虹发表了对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想法。建筑工程学院吴炎海院长表示学校课程建设规定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上下齐抓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外国语学院马郁副院长介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想法。教学督导室高虹亮主任根据近些年听课的感受谈到人才是基础,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课程建设工作的目标。工商管理学院李涛副主任认为将专业核心课分为不同等级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做好基础和底线课程建设后,在合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课程评估体系中体现课程建设水平。

       会议最后,胡社军校长对本次会议做了简要总结。胡校长要求各二级学院在会后认真学习谭海鸥副校长的报告,充分研讨朱亚峰副处长介绍的课程建设初步方案,并提出相关修改意见,要求于10月9日(星期五)之前将各个学院的最终课程建设方案报给教科部汇总以统一上报给学校研究。